诉说衷肠二十一揭开肠癌辅助治疗的l

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委会科普委员会出品

自从决定和肠癌对抗到底之后,我的主人始终满怀信心,术后恢复也比较良好,一度认为自己是即将“征服”癌症的男人。奈何屋漏偏逢连夜雨,在一个寻常的午后,天使悄悄告诉主人术后还需要后续治疗,这下又让我那主人的心情如同坐上了过山车,跌宕起伏开来。说到放化疗,大家都谈虎色变,避而远之。所以主人又开始恐惧了,担心后续治疗把身体打垮,使生活没有质量和没有尊严。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正是由于大家固有观念里对放化疗比较排斥的原因,从而让大众对放化疗的使用时期、常用的方案、及常见副作用和应对方法就比较陌生。这可不像宋小宝口中的皇上一样,能做到对所有妃嫔“雨露均沾”,也就是说并不是每个肠癌患者都要进行放疗或者化疗,只有符合一定指征的患者才会进行放化疗。

众所周知,外科手术治疗是结直肠癌优先选择的方案,但如果肿瘤过大或其他因素导致无法根治性切除,我们该怎么办呢?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有些患者即使接受手术切除了肿瘤,术后仍出现复发或转移的情况。这是因为在手术前,微小的转移病灶可能已经深藏在身体里的某一处,我们常规的检测方法很难发现它们。所以,在根治性手术前后,有些患者需要通过化学、靶向药物等辅助手段,配合手术治疗从而达到1+1>2的效果。这种在根治性手术前的治疗统称为“新辅助治疗”,手术后的治疗称为“辅助治疗”。

老百姓常说“是药三分毒”,毕竟化疗和放疗对于细胞而言属于“杀伤性武器”,它的子弹可不长眼睛,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误伤到正常细胞,产生的副作用可能会降低身体机能,让患者感到不适。如果一些患者仅仅做手术效果就很好的话,那么久没有必要再“劳民伤财”,进行术后的辅助治疗。比如Ⅰ期或不伴临床高危因素的Ⅱ期结直肠癌,目前并不主张术后辅助治疗。高危Ⅱ期、Ⅲ期患者才建议接受术后辅助化疗。

在结直肠癌化疗期间,最常见的副作用就是腹泻、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以及骨髓抑制等症状。针对这些症状,我们该怎么办呢?首先,针对腹泻、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家属在安排患者饮食时,一定要少吃多餐,不要吃太多纤维含量多的食物,多喝水来补充腹泻所流失的水分。另外,对化疗造成的骨髓抑制,再生不良等问题,病人应补充高蛋白饮食,比如牛奶、大豆、瘦肉、动物肝脏等以提高白血球。幸运的是,随着医疗的进步,医学上对胃肠道和骨髓抑制都有提前预处理及试验处理,这对患者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辅助治疗具有个体差异性,医生会在患者接受化疗期间定期为患者做全面检查,如血常规、血生化常规、心电图、血清肿瘤标志物、胸腹盆腔CT检查等,综合评估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药物是否需要减量或停用,以及监测肿瘤有无复发转移。全面评估辅助治疗的获益和风险后,会设计出合理的方案供患者和家属仔细商量后作出决定。了解了这些,再看结直肠癌的化疗其实是一种常规治疗手段,没有想象的那么耸人听闻。

说完了化疗,再来说说“照妖镜”—放疗,放疗是指利用高能射线照射肿瘤,以抑制和杀死癌细胞。对于结直肠癌患者,放疗分为早中期围手术期放疗与化疗同步或者序贯的放疗,晚期的姑息放疗。结直肠癌放疗的副作用除了化疗常见副作用之外,还会出现骨骼反应的异常,放疗之后特别容易出现骨质疏松的症状,同时,放疗过后对皮肤的影响也特别大,皮肤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发干症状、干性皮炎,并且被射线的区域内皮肤会出现红斑、发痒、脱毛的情况。不过在不同程度的射线照射后,也有的患者的皮肤出现充血水肿的症状,有明显的大小不等的透明水泡,程度更重的会出现溃疡或者是糜烂,皮肤处特别疼痛,还会因为溃疡出现严重的皮损。为了应对这些不适反应,可以通过口服或静脉输液的方式适当补充患者体液。同时,患者应保护好放疗区域皮肤,发痒部位不可以用手挠,一旦有溃疡等情况,应立即寻求医生帮助。

对于晚期结直肠癌,从标准化疗时代到靶向治疗时代,再到如今的免疫治疗时代,整体治疗策略的改变显著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现如今,靶向治疗已经是癌症治疗的常见手段之一,它的治病原理是在细胞分子水平上,针对已经明确的致癌位点来设计相应的“跟踪导弹”,这些药物进入体内会特异地选择致癌位点来相结合发生作用,使肿瘤细胞特异性死亡,而不会波及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细胞,所以分子靶向治疗又被称为“生物导弹”。

不同于常规放、化疗的“眉毛胡子一把抓”,靶向治疗定位准确,针对性强,所以毒副反应较少,尤其适于晚期病人或无法耐受放、化疗的患者。另外,多为口服用药,服用方便。除此之外,靶向治疗还可以明显地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然而,老子曰:“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靶向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肿瘤治疗手段,它的费用是十分高昂的。而且它的作用也因每个人的体质不同而体现出较大差异,所以并不是只要你花费了昂贵的治疗费用之后,就能收获非常好的效果。此外,免疫细胞在体内活动的存活时间是有限的,需要有规律的长期的治疗来维持。并且靶向治疗还可能引起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反应,出现低烧等副作用。

免疫疗法主要是利用药物使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攻击肿瘤。作为人体安全巡逻卫士,正常情况下大多数肿瘤都能被免疫细胞侦查到,引发免疫系统的反应。但老虎也有打盹儿的时候,通过伪装仍然有部分肿瘤能躲过免疫系统的侦查,比如癌细胞上的某种蛋白,能跟免疫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假装友好的样子,让免疫细胞放松警惕无法正常运作。如果能够阻止癌细胞上的蛋白和免疫细胞上的受体结合,那么就可以重启免疫细胞,让免疫细胞重新正常工作。免疫疗法就是用抑制剂来解开肿瘤细胞的伪装,让人体自身的免疫细胞把癌细胞杀灭。

免疫疗法较传统方式副作用较少,更具有针对性,效果也更持久。但有可能导致免疫介导性炎症如肺炎、结肠炎、肝炎、甲状腺疾病、肾炎等,所以在治疗期间需要密切监控。对此,科学家们还在进行着持续不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阐明其作用机制,旨在改善治疗方法并减少副作用。我们有理由相信,免疫疗法对恶性肿瘤的治疗,在不远的未来会继续取得更多进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laodli.com/cjbl/49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