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结构与结直肠癌

来源│肠道科学

编辑│曾嘉琦

根据年全国肿瘤登记中心收集的全国恶性肿瘤登记资料,分析估计我国年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分别位列全国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第4、5位。结直肠癌早期症状不明显,随着癌肿的增大而表现为排便习惯改变、便血、腹泻、腹泻与便秘交替、局部腹痛等症状,晚期则表现贫血、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

“我们吃的什么,暗示着我们可能会得什么病”。研究表明,我们的饮食结构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具有一定联系。那么什么样的饮食是高危饮食呢?

众多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过多的动物蛋白以及脂肪摄入可以增加患结直肠癌的风险,而膳食纤维则可以预防肿瘤发生。

接下来将解释饮食结构如何影响结直肠癌的发生。不合理的饮食结构可破坏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并导致促炎代谢物生成增多及结直肠上皮细胞的增生,从而增加患结直肠癌风险。肠道微生物包括寄居在人体肠道的细菌、真菌、病毒等,细菌中99%为厌氧菌,其数量庞大,远超过人体细胞数的总和,基因与环境因素(主要)都可以影响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和功能,成年人体内肠道微生物的组成相对稳定,但是当饮食结构改变时,其组成也随之改变。富含膳食纤维的饮食可减少体内肠杆菌的数量,增加密螺旋体属、丁酸弧菌属、普氏菌属的数量,增加纤维素与木糖的利用率,促进短链脂肪酸的合成。高蛋白饮食不改变肠道微生态组成,但可影响其代谢,蛋白质发酵所产生的含氮含硫代谢物对结直肠上皮细胞具有潜在毒性作用。高脂饮食通过刺激胆汁分泌而影响肠道微生态组成,引起梭菌和厚壁菌门的增加以及拟杆菌属和乳杆菌的减少,次级胆汁酸有致结肠癌风险。

食物中的膳食纤维在肠道中被微生物发酵分解而生成丁酸(一种短链脂肪酸),通过影响细胞代谢、肠道微生物稳态、抗增生、免疫调节、基因调节等过程而赋予结直肠粘膜抗炎、抗肿瘤生成特性。相反的,蛋白质发酵和胆汁酸早期解离则可造成结肠上皮细胞受破坏。

所以总结一下就是:合理的饮食结构可以有效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大家平时吃东西时要有意识地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我国人民的膳食素以谷类食物为主,并辅以蔬菜果类),同时避免过于频繁地摄入大量动物蛋白和脂肪,尤其是经过炙烤等加工方式的肉类。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鱼、牛奶则鼓励摄入。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参考文献:1.陈万青,孙可欣,郑荣寿,等.年中国分地区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分析[J].中国肿瘤,,27(1):1-14.

2.YangJ,YuJ.Theassociationofdiet,gutmicrobiotaandcolorectalcancer:whatweeatmayimplywhatweget.[J].ProteinCell,:1-14.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laodli.com/cjbl/5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