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观察肠内营养在结直肠癌患者术前肠道准备中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0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抽取年6月-年4月在我科进行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84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观察组男26例,女16例,年龄35~58(44.07±1.68)岁,其中,结肠癌20例,直肠癌22例;对照组男28例,女14例,年龄36~59(44.78±1.89)岁,其中,结肠癌22例,直肠癌20例。
2组患者肝肾功能均正常、无营养不良、无代谢性疾病等,2组性别、年龄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在结直肠癌患者术前肠道准备中,观察组采用肠内营养:手术前3d给予患者肠内营养混悬液口服,每日ml,分4~6次服用;术前16h给予患者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口服。嘱患者除适当饮水外,禁用其他食物。对照组采用全肠外营养:混合有微量元素、脂肪乳、多种维生素、葡萄糖及复方氨基酸等多种成分的三升袋药液静脉滴注。
1.3观察指标
(1)比较2组患者的结直肠内清洁程度。
Ⅰ级:肠管内未发现粪便;
Ⅱ级:肠管内发现少量粪水,但无肠胀气;Ⅲ级:肠管内发现较多量粪水;
Ⅳ级:肠管内发现大量粪便。
(2)2组患者在术前3d及术后1d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及转铁白蛋白水平。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02
结果
2.1肠道清洁度
观察组肠道清洁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及转铁白蛋白水平
术前3d2组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及转铁白蛋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观察组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及转铁白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03
讨论
结直肠癌患者早期症状并不明显,之后随着病情的加重,病变范围加大,继而出现各种症状,主要表现为便血、排便习惯改变、腹泻、局部腹痛、腹泻与便秘交替等,疾病晚期主要表现为全身症状,如贫血、体质量减轻等。现阶段,该疾病的病因尚不清楚,主要与遗传因素、饮食习惯、地区分布、炎性息肉等因素有关。
针对结直肠癌患者,临床上一般采取手术治疗方法,术前肠道准备是关系到手术成败的重要环节。目前临床上术前肠道准备一般为传统的肠道准备方式,需要患者注意饮食为流质饮食,并且需要对患者进行机械性灌肠及反复导泻等,不仅对患者的休息产生极大的影响,而且使患者机体摄取能量和营养物质产生阻碍,也破坏了患者的肠道黏膜屏障,临床反馈效果不佳。相反,在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前给予良好的肠内营养支持,可以为保持并提供大量的蛋白质、微量元素、热量等,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增强患者在手术中的耐受性,可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帮助患者控制病情、早日康复。
全肠外营养主要供给途径是静脉供给,供给的营养要素主要包括维生素、必要及非必要氨基酸、碳水化合物、脂肪乳剂、电解质、微量元素等,使患者在手术前不能正常进食的情况下维持机体的营养状况。肠内营养方法主要供给途径有经导管输入及口服两种,肠内营养剂主要分为大分子聚合物、要素饮食、高支链氨基酸配方、必需氨基酸配方、组建配方等。本文使用的肠内营养混悬液是一种复方制剂,主要构成有乳清蛋白水解物、维生素、植物油、水、矿物质、麦芽糊精、微量元素等营养要素,是一种淡黄色、淡黄棕色的乳状混悬液,用于结直肠癌患者,可以在患者进行手术后对患者肠内进行有效的营养支持,避免了在术前准备中可能出现的一些不良反应,如因各种检查而引起的厌食症、肠道黏膜损伤等,改善了患者的营养状况。对比全肠外营养方式,肠内营养方式相对方便给药、价格更适合众多患者,更符合患者的生理,更有利于肠道的营养吸收和利用,此外肠内营养有助于使肠黏膜的屏障功能及黏膜结构保持更加完整,效果良好,受到众多患者的支持。
本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肠道清洁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术后观察组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及转铁白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说明肠内营养在结直肠癌患者术前肠道准备中的效果显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综上所述,结直肠癌患者术前肠道准备中应用肠内营养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原作者:江珍珍
原作者单位:福建医科医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