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医院里每天迎进送出,心在生命的起落间回旋,却没有让医务人员麻木和冷漠。正是那些温暖的行动使我们相信,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爱叫做无私,有一种精神叫做信仰。
出镜人:医院外科医生
“您每次来到病房,都会伸出大拇指鼓励我加油,有空的时候还会坐在床边和我聊几句。要知道,这对于一个病人来说是多么的温暖。”
“得了结核病是不幸的,但遇到您又是幸运的。您不但治好了我身体的病,更让我有了战胜疾病和困难的勇气。”
这是在与患者小李的往来邮件中,让医生胡全君记忆深刻的两段话。
一年前,年轻的医院后最终被确诊为肠结核入住我院,一米六五的个头体重只有不到七十斤,骨瘦如柴,入院时已经出现了肠穿孔。情况危急,需要立即手术!然而,这样的手术对于病情危重、严重营养不良的小李来说死亡率极高。可是不手术,生还的希望几乎为零。看着一家人绝望的眼神,胡大夫安慰道:“只要有一线生机,我们都会尽百分之百的努力。”手术进行得很艰难,最终为小李实施了高位肠造瘘手术。术后的小李病情时有反复,生命体征极不稳定,常处于休克状态,随时可能危及生命。为了密切观察病情、全力给予救治,胡全君索性把监护室和床边当成了工作和“休息”的地方,连续三天两夜坚守在小李身边,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医嘱,夜晚困了就靠在凳子上休息片刻。每天几千毫升的引流量至少需要数十次的换药,而每一次胡全君都是亲力亲为,避免了肠液腐蚀皮肤、保证了造瘘口清洁。直到小李病情渐趋稳定后,胡全君才拖医院。离院前,他仍放心不下地对当班医护人员和家属嘱咐,说有情况马上联系他;即使回到家,也会打电话询问病情变化。经过精心的治疗和照护,小李拔掉了胃管和引流管,流质饮食也过渡到了普通饮食,康复出院时体重已经一百多斤了。事后大家才知道,就在胡全君照顾小李的深夜里,是妻子独自抱医院,没有住院床位,就搂着孩子坐着打完吊瓶,在医院长廊里熬过了漫漫长夜,而身为医生的父亲和丈夫却寸步不离地守护在患者床边,把关爱留给了“最需要的人”。
在患者眼里,胡全君医德高尚、视患如亲,是一位有着“温太医”之称的好大夫。他牵挂患者病情,天几乎天天“驻扎”在医院,是名副其实的“住院医师”;他会毫不犹豫地为突发心跳、呼吸骤停的住院患者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全然不顾被结核菌传染的可能。然而在孩子看来,他却是不称职的爸爸。他鲜有时间参与女儿的成长,甚至连三口之家外出游玩的机会也不多。有时早晨上班,女儿会搂着他哭着不让离去,因为孩子明白爸爸下次陪她玩滑板车又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了。
工作近14年来,胡全君救治了几千名患者,他的手机里至今保存着多年前患者的联系方式。“我的手机从不关机,患者有疑问随时可以给我打电话。半夜被叫起来‘回答问题’也是常有之事。”曾经的医患成了多年的朋友,逢年过节都会发来祝福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