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不设限健康肠在杨春康打破传统,MD

随着结直肠癌MDT逐渐得到推广和完善,越来越多的临床实践证实,结直肠癌MDT诊疗方案更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能明显改善肠癌患者预后,提高患者临床获益,为更多患者带来生的希望。然而,有调研显示,我国结直肠癌MDT的普及率和规范化水平仍不是很高,尤其是在一些基层医疗机构,提高MDT诊疗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已成为亟待解决的临床问题之一。

为更好地了解MDT诊疗模式为结直肠癌转化治疗带来的改变,以及我国结直肠癌规范化MDT诊疗的发展现状、MDT团队建设经验,互联网平台、大数据和AI技术给MDT诊疗带来的变化等,《医师报》联合罗氏启动“变不设限健康肠在”结直肠癌MDT规范化诊疗系列访谈项目,本期邀请国内结直肠癌MDT诊疗领域权威专家中华结直肠癌MDT联盟福建分盟主席、医院胃肠外科主任杨春康教授就如何更好的“推广普及规范化结直肠癌MDT模式”带来深度分享。困境之变:让医生“围着”病人转

“在常规的治疗模式下,患者通常一次只能得到一个科室的专家建议。而对于病情相对复杂的中晚期患者必须得到更加综合全面的诊疗,他们往往需要辗转医院,不得不经历重复检查和多次诊断,给患者带来诸多困难。”

年国际结直肠癌工作组(IWGCRC)医院结直肠癌患者的诊疗推荐MDT诊疗模式。此后,MDT模式逐渐在德国、法国、意大利、美国等医疗中心相对集众的国家得到推广和完善。

目前,MDT模式不仅在肿瘤领域中广泛运用,而且已经深入到很多良性疾病。我们知道,在传统肿瘤的治疗模式中,肿瘤患者的初治方案往往受到最先就诊的科室或接诊医生的影响最大。如外科医生首先接诊,则优先考虑能否手术将肿瘤切除,若无法切除一般转至肿瘤内科,或放疗科放疗;如介入医生接诊,则首先考虑能否行肿瘤局部的介入治疗;在这一过程中,患者被多次转诊,重复检查,耗时费神不说,还可能因此延误病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杨教授认为,MDT诊疗模式的出现首先是打破这一个困境。在年,由国家卫健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牵头的“全国大肠癌多学科综合治疗技术推广试点工程(简称:MDT工程)”,此举正式标志着我国MDT诊疗模式得到国家层面的大力推行。

“当时MDT医院开始实施结直肠癌MDT模式。但新事物的开展,难免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在没有掌握最基本的MDT模式中的基本模式下,医院在‘开展’,但并还没有实质性的落实。MDT模式,虽医院和医生所接受,但是覆盖率远远不够,医院基本上覆盖了,医院尤其边远山区,连开展MDT模式的基本条件都不具备。”杨教授指出。

杨教授进一步介绍,MDT多学科诊疗的概念从西方引进,完全照搬西方欧美国家的套路是不符合我国国情的。因为二者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异性:一是覆盖率差,年11月,国家卫建委公布了第一批肿瘤(消化系统)多学科诊疗试点名单,其中家医医院(其中三甲占16%),杨教授指出,在家医院中,医院仅占有16%,医院的9%。所以同美国相比(医院占80%),MDT医院覆盖率低,而我国医疗资源不足是造成MDT在医院覆盖率低的关键因素之一;二是从标准化流程而言,国内虽然医院在探索MDT的道路上做出了不懈地努力,并逐渐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管理模式,但终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管理规范,没有明确多学科诊疗项目的定义范畴。

其次,是机会成本,国内不均衡的医疗资源供给问题也给我国全面推进多学科诊疗项目带来了阻碍。与传统治疗模式相比,医院在每位患者的结直肠癌MDT问诊中需要额外花费的人力成本,这导致无法弥补MDT造成的收入损失。

最后,参与MDT模式的专家缺乏绩效考核机制不完善,很多专家都是自发组织,医院行政部门的充分认可和支持。所以难以持续进行。以上重重挑战使得我国在推进MDT多学科诊疗项目时步履艰难,若要照搬西方多学科诊疗模式有挬于国情。

随着NCCN指南新的MDT相关指南的发布,年,由国家卫计委(现国家卫健委)牵头制定《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发布;年,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委会制定的《大肠癌诊疗指南》;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结直肠癌指南,一部又一部依据国际结直肠癌相关指南并适合我国具体情况的诊疗规范发布,明确提出“推荐所有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接受多学科协作治疗”的原则。

晚期肠癌诊疗模式之变:

从“各自为战”到“专业整合,全程管理”

“中国传统的分科体制模式让各科各自为政,各种治疗手段都有其局限性,相当一部分肿瘤患者的诊断、分期不规范,治疗上更是各自为政,影响恶性肿瘤整体治疗水平的提高。”

我们知道,每一个肿瘤患者的情况都不一样,即便是同样病理分型的患者,可能身体对同样的治疗方案的耐受情况不一样。综合治疗的目的在于摆脱单一治疗方式的局限,使患者能够在具体的、全面的诊治意见下,针对患者具体的生理情况,制定最适合该病人的诊疗方案。

杨教授介绍,早在年初,医院就开始了肿瘤综合治疗模式的初探,当时综合诊疗的基本模式中也包含包括人员、时间、地点等要素,但每个概念的界定都很散乱。经过8年的不断历练,年,医院正式成立了“肿瘤综合治疗小组”,也就是按照不同专业组建小组,涉及肿瘤诊疗的各个学科。综合治疗小组日常工作除了进行疑难病例讨论以外,更多的是促进医生之间的学术交流。

杨教授认为,不要小看这样的‘不正规’的开始,这其实是MDT模式的雏形。年,在“中华结直肠MDT联盟”的引领下,医院正式成立了中华结直肠MDT联盟福建省分会,该联盟目前已有超过全国家医院加入,联盟不仅提供了专业的MDT平台,还为医护人员搭建了一个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加强合作、增进友谊的学术机会。

作为中华结直肠癌MDT联盟福建分盟主席杨教授介绍,MDT模式和传统的肿瘤治疗模式是不同的,对患者而言,则意味着最优化的治疗方案,最满意省心的就医体验。一是缩短了从患者入院诊断到治疗的时间,这对于一名肿瘤患者来讲是最大的好处。以往首诊医生给与一定的检查后拟诊为肿瘤,建议其看肿瘤专科医生,专科医生根据所在专科的需要,仍需申请一些诊断检查,已明确是否有本专科治疗的指征。如果不具备指征,就会被介绍看其他专科。如此反复,直到找到适合患者治疗的专科后,才能获得治疗方案并接受治疗;二是诊断与治疗更有针对性,从诊断到治疗,多学科共同参与病人全程管理,更加个体化。传统模式是在通常的肿瘤诊断和治疗过程中,患者因为某些临医院就医,此间还可能有因不同学科间的意见不一致,使得患者对治疗的选择无所适从。而MDT模式是患者经首诊医生拟诊为肿瘤后,根据患者所患疾病的不同,患者被推荐到相应的MDT专业组,MDT根据分期检查的要求进行分期检查,在明确患者治疗前分期后,按照临床治疗指南或临床研究方案,结合病人的个体情况制定治疗计划。为每一位患者“量身定做”,使得整个治疗更精准、更精准;三是促进不同学科的交流。MDT模式中不同专科的医生均为长期从事该专业研究的专家,对肿瘤的研究能够跟踪国际上最新的研究进展,其诊治水平处于同行中的最高次。通过跨科之间的频繁交流,拓展了每一位参与者的视野,补齐短板。

我们知道,综合治疗的目的在于针对个体化的病情提供综合的诊断意见和治疗方案,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更好地体现了个体化诊疗。研究显示,MDT模式适合结直肠癌初诊患者、复诊患者,尤其是复发或出现多个转移部位的患者。

以结直肠癌肝转移为例,术前化疗可以使原本不可切除的患者获得手术机会,术后辅助治疗可降低术后复发率和转移率。结直肠癌患者若能在第一时间选择有MDT医院接受综合诊疗,不仅便于医生及时对患者做全面综合的有效评估,从而把握到最佳诊疗时间,也可以极大的节约患者的经济及时间成本。

以不变应万变:

用包容的心态迎接MDT的未来

杨教授认为,MDT发展至今天,应该完成一个由“自下而上”向“自上而下”的转变。由临床科室根据兴趣自发组织,医院统一组织、系统管理。

杨教授介绍,自从年开始MDT理念已经提出多年,目前很多大型医院已经构建了比较完善的MDT体系,跟以往相比,MDT的学科发展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医院医院,MDT理念的普及程度尚不足够。

理念先行,是一个新事物发展的必经之路。虽然MDT模式已有一定的普及,但距深入人心的程度还很远。MDT模式所倡导的以患者为中心、个体化治疗的方式和理念,其中“以患者为中心”,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需要医生对MDT模式更深入的了解开始,医院制定完善且规范化的MDT诊疗流程,才能推动MDT模式的更好实施,落实到每个细节就需要参与者的不懈坚持。

据了解,目前医院结直肠MDT模式已经常态化,每周一下午固定时间段,由主任杨教授主持,结合外科、内科、放疗科、放射科、病理科等科室的专家齐聚在固定的地点。专家们就每个患者的病情、客观检查资料进行仔细评估,再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最优化的治疗措施。患者通过一站式服务得到多学科共同制定的个体化诊治方案,这大大提高了诊治效率,无论对于患者还是医生都受益良多。

“近年来,在癌症的治疗主战场上,不乏看到很多各种‘明星药’崭露头角,医生在选择治疗方案时有越来越多的治疗模式。这时候我们一定要坚守最基本的诊疗理念,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变化的加入和接受新的事物。”

杨教授认为,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临床中各种新药(靶向、免疫治疗)和新技术层出不穷(大数据、AI等智慧医疗),确实颠覆现有的传统治疗方案。比如,晚期一线的化疗靶向治疗将被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取代,给更多符合“潜在可切除”条件的患者,争取手术治愈、长期生存的机会,为患者的命运带来改变。也就是说随着治疗手段不断迭代和发展,转化治疗的边界也在扩大,这些新技术、新药物、新理念开始打破“传统治疗方案”,接纳新的“事物”,包括新的科室,新的专家,新的治疗手段都加入到MDT的团队中,发挥新的优势,就是结直肠癌MDT模式中的“变”。

但是不变的是什么?那就是规范化MDT基本模式不变,各个学科的医生,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集中在一起,共同探讨出患者的治疗方案的固定形式不能变!这就是变与不变的权衡。唯有以终为始,才能“变,不设限”。同时MDT模式还处于在不断发展的阶段,截至目前,并没有完成成熟的MDT模式出现,为了更好的适应现阶段的临床需求肯定也是变化的,所以变有变化,应该来讲这个是一个规律,与时俱进。

声明:本文中涉及的信息仅供参考,请遵从医生或其他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意见或指导。

本文版权归医师报肿瘤频道所有,任何个人或机构转载需获得医师报肿瘤频道授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标注来源及作者“医师报肿瘤频道”。

文章转载、媒体合作请在文末留言。

编辑/排版:裘佳

审核:秦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aodli.com/cjby/102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