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的肠道里,会长出一两颗甚至一撮小肉疙瘩,这种“小疙瘩”就是肠息肉。
数据显示,80%~90%的肠癌是由“息肉恶变”产生的,及时切除息肉有助预防肠癌的发生。
然而,临床上有很多患者,明明切了息肉,还是得了肠癌。
一项来自瑞典的研究发现,只要有结肠息肉,无论是何种类型,即便摘除了息肉,患者将来发生结直肠癌的风险也高于普通人群。
权威专家提醒你息肉切除后必须定期复查,并教你预防息肉的正确方法。
如何复查息肉隐患是否再次复发?
可以进行大便隐血测试,是目前广泛使用、自己就可以操作的最简单的方法。
点击下方测一测
肠道息肉绝不仅是一切了事BEATTENTION肠息肉本身不是癌,但有可能变成癌,比较危险的有以下几种类型。
01家族性息肉家族性息肉FAP平均癌变年龄39(34~43岁),平均死亡年龄40岁。癌变几率%
特点为婴幼儿期无息肉,常开始于青年期。息肉数目往往非常多,好像铺路的鹅卵石一样,密密麻麻分布在肠道上。
02腺瘤性息肉60-80岁发病率最高,发病率女性略高于男性,癌变几率约为25%~50%。
03炎性息肉发生在直肠多见,40岁以后发病,随年龄增长,发病就增高。几乎不恶变,但长期受炎症刺激也有可能发展为腺瘤;
临床上那些切了息肉,还是患上肠癌的人,很可能就是忽视了定期复查。因为肠道息肉不会因为你全切光了就不会再长。
这些人的肠道最容易长“疙瘩”
然而,多数大肠息肉起病隐匿,无任何临床症状。
大肠息肉及大肠癌的高风险人群,每年至少应做一次肠镜,这些人包括:
40岁以上人群;
有肠道症状的人群,如反复黑便、排便习惯改变等;
一级亲属中有大肠癌或腺瘤病史的人;
大肠癌或息肉手术后或内镜治疗后随访复查;
有盆腔放射性治疗和胆囊切除史者;
符合以下任意两项者:慢性腹泻、慢性便秘、黏液血便、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史、长期精神压抑、酷爱高蛋白高脂肪食品、长期久坐或缺乏运动者等。
5招降低息肉恶变风险
从肠息肉转变为肠癌不是一蹴而就,很多不良生活习惯会从中作梗,加速或诱发癌变。
1、减少高脂饮食
以鱼、禽、瘦肉、低脂奶制品代替动物油过多的红肉,以煮、蒸食物代替油炸食品。
增加绿叶类和根类蔬菜、水果的摄入。
多吃含淀粉和纤维多的食物,如豆浆、谷薯。
多吃新鲜食物,少吃腌、熏食物,不吃发霉食品。
注意增加纤维素的摄入,如菌类,鲜豆类。
2、注意清洁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局部清洁,从而减少慢性炎症的发生,比如勤洗肛门,女性保证阴部卫生。
3、定期排便
长期便秘患者肠道内存在大量干结的粪便,可持续刺激直肠黏膜,造成慢性炎症,久之可能引发肠息肉。
4、避免久坐
多项研究发现,健康生活方式,可减少结肠癌一半以上死亡风险,而运动是证据级别最高的健康生活方式。
改变久坐不动的状态,每隔40分钟起身活动2分钟,每周运动三至五次,每次至少30分钟。
5、过点“苦”日子
预防肠癌,中国癌症基金会理事长赵平推荐了一个方法:饮食不妨“苦”一点,守住“鲜、
野、淡、杂”四字诀。
鲜,是指多吃新鲜食品;
野,是指吃天然蔬果;
淡,是指少盐少油少肉;
杂,是指吃尽可能多的食物,不偏食。
肠道疾病早预警
点击下方自我预防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