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日子过得难心的嘛,
恨不得一个钱掰成两个花呢!”
“看把你难心地,不就是花个路费嘛,
再嫑暮儾,车票钱我给你出!”
“老王现在最难心的事就是儿子找不上媳妇,
天天愁的睡不着么”
“这个首付可把他难肠坏哩,
东拼西凑才够数”
“有啥难肠事儿,你张个口嘛,
大家能帮就帮哩”
在焉耆方言中,“难心”和“难肠”
就像两个长得一模一样的双胞胎兄弟
让人傻傻分不清
它们一般都用来指过日子的艰难
或者指处境的窘迫,经常通用
但是也常常在具体的语境下有差别
而它们最重要的区别在小编看来
就是陕西移民的后裔一般说“难心”
而宁夏、青海、甘肃移民的后裔
一般说“难肠”
难心,焉耆方言音读为
“心”的后鼻音很重
重到能在地上砸个坑出来
有“不好过、艰难、犯难、拧巴
万般为难、不好受”等意思
所谓“心里为难”或者“让心为难”
是因为操心、上心
把事放在心里,需要进行选择
比较、取舍、腾挪、辗转、瞻顾
所以才“难”
难心是一种窘境状态,非常拧巴不顺
自己感觉不好受,旁人看着更糟心
并且心之所难的事情范围很宽泛
可大可小,常常让人举手无措,无所适从
“难心”的普通话正音读为
是“心里为难”的意思,如:
贾大山《取经》:“有了什么难心的事,
他总是先来摸摸俺们的心眼儿,
然后再拿到支委会上讨论。”
《当代》年第2期:
“豆芽妈正在为豆芽的事难心。”
在东北官话中,“难心”指“犯难的,为难”
如:“有一件难心的事儿没敢对儿子说”
在兰银官话中,“难心”指“(生活)不好过”
在青海方言中,“难心”指“伤心”
喧了这么多,咱们也不要光让心为难
肠也得难一下
好歹心和肠都在人的腔子里
也算是难兄难弟
难肠,焉耆方言音读为
“肠”的重音同样重到能在地上砸个坑出来
有“愁苦、不痛快、纠结、处境艰难
不好意思、害羞”等意思
用感同身受的话来说,“难肠”就好比
肠子绞到一起缠绕不清拉拉扯扯的那种感觉
而所谓的“难肠事”
就是那种斩不断、理还乱,想说给别人听
别人又难以理解的伤心事
唐代诗人孟郊第一次科举考试没考上
他写的《落第》诗中就有
“晓月难为光,愁人难为肠”的句子
后来考上后,他作诗《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嗟,今朝旷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在青海方言中
“难肠”还有“不好意思、害羞”之义
湟中花儿中就有“亲口说你(者)也难肠
明白的尕妹妹思想”的唱词
“难肠”也写作“难怅”
还有说法认为是“难畅”
“难畅”本是“难以畅通”
或者“难以顺畅”的省略语,所以不谈
而“难肠”和“难怅”倒真值得谝一下
在小编看来
“难肠”远比“难怅”科学,并且接地气
“肠”是我们脏腑里的器官,是具体的
“怅”是我们观念里的“气”,是抽象的
日子过得难,吃首当其冲
吃不好肠子就遭罪,因为没有油水滋润
营养不良,肠子都被刮干了
小腹因此空瘪,再碰上什么跑肚拉稀
肠子还得遭更大得罪,民间常说“肚子疼”
那其实就是肠子在疼
加之肠子承上启下缠缠绕绕
古人更有所谓“愁肠百结”
“愁肠寸断”之说
可见这“肠子”的难事不是一桩两桩
而是千回百转的“难”啊
所以日子过得“难肠”比
过得“难怅”来的更加真实
用现在流行的鸡汤话来说
“难肠”是“眼前的苟且”
“难怅”是“诗与远方”
“难肠”是刀绞般的肚子疼
“难怅”是看不见莫须有的愁云
“难肠”是百姓的大实话
“难怅”是文人的小闲情
再来谝“难心”和“难肠”的差别
在小编看来
“难肠”更多指的是捉襟见肘的现实处境
是物质层面的,因为少或者不够
所以才“难肠”,又因为“难肠”的现实
所以要千方百计的找进项或者省着花
就要动脑子花心思,进而变成“难心”
“难心”更多指的是
左右为难的选择腾挪,是精神层面的
生活总要軂軇的面对
自己拍上躿板子大声说一句“不脬气,呒麻繨”“麻繨呒有”大家都踻(wà)快些都踻过来把焉耆谝一下谝一下焉耆人的生活喧一下焉耆人的幽默谝一下焉耆的美好喧一下明天吃撒尼大家七嘴八舌,谝一下,喧一下这爨爨儿的焉耆选择